《古代“盟誓”究竟是什么仪式?其背后的政治意义又是什么?》
分类:
原创度:
信息量: 2890字
¥买断价格: 23.2
每百字¥ 0.8
盟誓是周代社会非常活跃的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突出的特点之一。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盟誓带有明显的神灵监督和裁判色彩,在崇拜神权的社会里,盟誓被确立为“信”,具有法律效力。周代社会上下级间、平级间或其他势力间为了某种利益或需要共同遵守某个事项时经常举行盟誓,盟誓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盟誓不仅用于诸侯间频繁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事务,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道德法律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盟誓的名称和盟书的格式 盟誓是一种起源古远的习俗,但由于材料的缺乏,关于盟誓的起源尚无明确的
定论。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多处聚落遗址,说明当时人们的安居生活状态,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经验贫乏,单一的个体无法生存,需聚族而居。单一的部落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也自然而然同其他部落结成联盟。盟誓作为人际交流的特殊手段,在个人之间、集团之问发生矛盾而又没有凌驾于矛盾各方的超权力者、超权力机构来评判是非曲直时,就成为矛盾各方解决问题的方式。 西周疆域图 “盟誓”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和《左传》,盟誓也往往被称为盟,即很多盟是指盟誓,所以我们将具有共同神灵崇拜的社会群体,为了解决冲突或保障共同利益而邀约神灵,向神灵立誓的活动称之为盟誓。也就是说发生利害关系的各方要进行盟誓,必须有共同崇拜的神灵,在邀唤神灵的基础上进行宣誓,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各种各样的契约,并祈求神灵的监督与违背誓言后的惩罚。盟誓的这些要素决定了盟誓可以起到限制参盟者的自由,调解各种利害关系,平衡各种利益,稳定人心,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