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天下之道,在乎必赏与必罚”物质赏赐与宋朝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理念重合》
分类:
原创度:
信息量: 2737字
¥买断价格: 29
每百字¥ 1.06
赏赐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惯用之术,历来被视为驭人治国的重要权柄,宋代亦然。宋朝赏赐类型多样,三年一次的郊祀赏赐规模最大,对国家财政、官员经济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宋朝物质赏赐的显著变化折射了时代的变迁。赏赐标准的若干变化顺应了时代需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取得的巨大进步是宋朝推行赏赐的物质基础,而“三冗”局面及窘迫的财政状况又成为影响其发展的掣肘。 1、 宋朝物质赏赐的时代背景 唐末五代以来,士族势力的基础已被彻底摧垮,宋朝出现了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历史局面,须从政治地位、经济利益等诸多方面满足官僚士大夫的需求。不同于士族地主,庶族地主没有稳固
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经济力量较为薄弱,无法承受较大波折。再加上宋代商品经济异常活跃,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更加迅速,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十分频繁,因此,为自身、为子孙、为家族谋取尽可能多的政治、经济利益成为多数官僚士大夫的追求目标。 宋代疆域图 宋朝治国思想和方略发生了很大转变,即长期贯穿着“崇文抑武”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作用之下,其内政以及边防都深受影响。厚赏武将,尽收军权是宋朝“崇文抑武”治国思想和方略的产物。北宋初年,汲取唐末五代武夫跋扈的历史经验,剥夺了武将的军事大权。唐末五代相比,宋朝悍将已失去存在的历史条件,使用经济手段,换取军政大权,在多数情况下已成为统治者主动的选择。 宋虽无悍将,却有骄兵,宋朝骄兵是历史的“遗留物”,唐朝常以赏赐作为消弭兵乱的一种手段,所谓“故事有大变,皆赏三军,三军乃安”,有不少赏赐为藩镇军人邀求所至,这种迫于形势下的重赏,反而使将士愈发蛮横骄纵。宋朝建立后,剥夺了将帅的军政大权,却未对骄兵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