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者可得食,寒者能得衣”略论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分类:
原创度:
信息量: 2389字
¥买断价格: 23.2
每百字¥ 0.97
导语:先秦时期儒家社会救助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继承了“三王”“三代”时期优秀的养民思想,此时期之所以出现养民思想,主要受当时频发的自然灾害与战争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天下为公”、“保民养民”为基础的救民思想。先秦时期的实际情况就是自然灾害与战争的频繁发生,导致社会动荡,百姓生活拮据,直接促生了先秦时期儒家社会救助的思想产生。 一、在中国古代社会,“患贫”是自天子至一般民众都普遍存在的基本心理 我国地大物博,灾害种类相对也比较复杂、受灾范围大、受灾人口众多,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然灾害大概有:水灾15次,旱灾22次,蝗灾12次
,雹灾3次,疫灾1次,地震7次,霜雪灾7次,歉饥8次,共75次。春秋历时294年,发生自然灾害约75次,平均近4年发生一次自然灾害。”足以表明先秦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以及种类多。 其次,战争的频繁发生是社会人大幅度减少的一个重大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多年频繁发生的割据争霸的战争,直接导致广大人民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战争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生命被残杀,农业荒芜,家乡被摧毁,人民落难,直接后果就是许多百姓的贫困以及沉重的生活压力。 (《谷梁传》) 更为严重的是,统治者为达到战胜的目的,往往是不择手段,甚至决河毁堤,人为地制造灾害。如黄河就被用来作为反对敌国的手段:齐、赵、魏、周等这些国家,就经常决堤放水,让大水冲向其他国家。由于战争的存在,导致出现了大量的伤员、病员,对伤病员以及其家属给予照顾和安置,则是当时统治者最需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国家和社会以及有能力的人对灾民实行救助,此时出现了许多养民思想。 (苛政虐民) 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