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别诗看唐代诗人由外而内的心灵历程》
分类:
原创度:
信息量: 14748字
¥买断价格: 21.38
每百字¥ 0.14
导语: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各类诗歌均呈现出繁盛的局面。离别是唐代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中国自古以来极重人际关系,喜团聚、恶别离是我们民族传统心理,人们常把生离与死别对举,也许一次不经意的离别便会终生难聚,于是别离成为人生中的大事,在离别时赋诗作别,既是友情的见证,也是诗人心灵的直观反映。在考察唐代各期诗人的离别诗时,发现他们的心灵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的转变历程。一、初盛唐时期开明的政治制度初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为诗人的积极外向提供了外部环境。诗人们的外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开阔与自信。特别是盛唐诗人,盛唐文化包容天地的胸怀使他们具
有开阔的胸襟,盛唐文化恢宏的气势也是离别诗具有宏伟壮阔意境的文化根源。盛唐诗人几乎都有漫游的经历,“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并非完全是夸张与虚构,由于胸中有大山大水,笔下自然开阔。既然如此,就不怕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正因为有这样一种体认,暂时的离别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种体认消解了离别中的感伤情绪,使情感变得雄健浪漫起来。“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都展现了欲建功立业的慷慨豪情,气势纵横,音韵铿锵。即使是送人贬谪之诗,情感也是乐观积极的,如“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反用贾谊贬长沙之典故,劝慰杨少府不必伤悼,只要有才华,就一定不会被朝廷长期弃用。清代赵殿成点评说:“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与右丞此篇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另一方面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