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宿考析和研究,从古人对天文的追求,分析古人的精神诉求》
分类:
原创度:
信息量: 42007字
¥买断价格: 21.38
每百字¥ 0.05
导语:先秦秦汉时期,与火有关的星宿主要有三个:一是荧惑,也就是火星;二是柳宿,也称为鹑火;三是心宿,也称为大火。先秦秦汉时人们认为,“火”宿都按照各自规律在天空运行,若运行失常,则预示着有重大政治事件发生,甚至关乎王朝命运。先秦秦汉时期,人们对“火”宿存在敬畏之心。如何趋吉避凶,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重大问题。一、荧惑与先秦秦汉政治荧惑,由于星体荧荧似火,时而顺行、时而逆行,行踪捉摸不定,因此被称为“荧惑”。荧惑为五星之一。五星为辰星、荧惑、太白、岁星和填星。人们将它们与五行相结合,据《汉书·律历志上》记载:“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
,木合于岁星,土合于填星。”荧惑五行合于火,所以称为“火星”。在先秦秦汉时人们的观念中,荧惑行踪不定,所以被赋予了不同功能和形象。据《天官占》记载:“荧惑主死丧,大鸿胪之象;主甲兵,其精为风伯,惑童儿歌谣嬉戏也。”荧惑主死丧、甲兵、伺骄奢乱孽、迷惑儿童歌谣嬉戏,依据这些功能,荧惑被赋予大鸿胪、大司马、执法官、风伯等不同形象。在谶纬神学之下,荧惑成为赤帝的象征,西汉中期以后,汉为火德之说逐渐确立,荧惑作为火神,地位自然非常重要。“礼失则罚出”,是针对君主而言。荧惑是“火”,“火为礼”,如果君主有失礼之举,荧惑就会出现各种征兆,以对失礼之举进行谴告。《史记·天官书》中曰:“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因荧惑失行是针对君主失礼而进行的谴告惩罚,和人间的执法官性质相似,所以荧惑被称为“执法”或“罚星”。《天官占》又云:“荧惑方伯象,司察妖孽。”荧惑还有方伯之象,伺察妖孽,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看来荧惑不仅是一颗灾星,同时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