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之后,清朝军队作战能力为何直线下降,八旗精锐为何消失殆尽?》
分类:
原创度:
信息量: 1165字
¥买断价格: 16.24
每百字¥ 1.39
乾隆之后,清朝军队作战能力为何直线下降,八旗精锐为何消失殆尽? 乾隆初年,位于四川的大小金川土司攻打周围地区,叛变清朝,1747年乾隆帝派出3万军队进攻金川,然而耗时很久却没有进展,清廷不得不更换将领,直到两年之后当地土司才选择投降。 此后二十年间,大小金川反复不断,清朝不得不再次派出军队镇压,1771年,已经经历了五年战争的清军却经历了大败,朝廷无奈,连续派出两员干将才在五年之后最终取胜,其中还损失一员将领。乾隆费时费力,在接近三十年的时间之中花费了7000万两白银才将地域狭小的大小金川平定,清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乾隆之后,无论是在对付白莲教起义和太平
天国还是与外国侵略者进行对抗,清军都显得毫无战斗力,成了一支难以依靠的力量,直到咸丰时期,朝廷同意地方组建团练力量之后,各地军队的战斗力才有所提升,而清朝不断吹嘘的中央八旗军队精锐则一直到清朝灭亡之前都没有什么起色:屡战屡败,从清初赖以夺取全国的倚仗变成了事实上的皇家仪仗队。为何清军尤其是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会出现直线下滑的局面呢?这还得从制度、思维等方面说起。 清朝前中期的军事制度是依赖八旗的体系,清朝入关之后,因为收服了很多明朝降将,军队之中的汉族士兵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再加上满人本来人数不多,到了康乾时期,清军之中满人反而成为了少数。为了保持战斗力,更是为了对众多汉族人马做出合理安排,清廷采取建立汉八旗、绿营军队的做法,将汉族军队置于这种制度和调控之下,就此清朝的军事制度正式建立。这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