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的这次科场大案,给朝局带来哪些影响》
分类:
原创度:
信息量: 1552字
¥买断价格: 19.24
每百字¥ 1.24
在古代,科举被称为抡才大典。它可是贫寒子弟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所以,历朝历代都会严厉打击科举舞弊。 清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顺天府举行乡试。因为是天子脚下,每次这里的乡试录取举人录取最多,所以经常有其他地域的学子来此考试。 这一年,主考官是柏葰。他是道光年间进士,他为人正直,历任工部、刑部侍郎。咸丰即位后,入军机处,官拜大学士,身居高位。但受命主持抡才大典还是让他受宠若惊。 乡试结束后一个多月,考试结果公布。没想到立刻引来了非议。原来,榜中有一名叫平龄的中举之人,他是典型的八旗子弟,经常登台唱戏,而按照大清律,伶人不能参见科举。所以时人戏称“戏子亦中
高魁”。 御史孟传金风闻言事,将此上奏咸丰。皇帝怒不可遏,下旨要求严查。经查,平龄只是票友,并非伶人。在重新审查他的试卷后发现,墨卷(考生原卷)内错误百出,朱卷(封糊姓名后誊录人抄写的卷子)里却没有笔误。事后,平龄承认自己买通了阅卷官,很快他死在狱中。 审理人员将结果上奏后,咸丰下令复查,一下子发现了50张有问题的试卷。原来,是副考官程庭桂考前收受考生贿赂。 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主考官柏葰也牵扯进去。另一位考生罗鸿绎供认,自己托同乡的兵部侍郎李鹤龄替代疏通关节,找到了编修浦安。 阅卷时,浦安按照之前约好的暗号,找到了罗鸿绎的试卷,然后推荐给主考官。柏葰见此卷错漏百出,打算直接淘汰。浦安知道后,找到了柏葰的家丁靳祥。 柏葰一念之差,接受了家丁的说情,让罗鸿祀中了举人。 事情败露后,靳祥自杀身亡。收受贿赂的柏葰按律当斩,但他毕竟是正一品大员,在朝为官三十年,地位非同一般。 咸丰九年二月,皇帝召集众臣,商议如何处置他。本来,咸丰的打